春节综合征来袭,中医妙招助你 “节后重生”
2025-02-08
无论是小家的团聚,还是大家族的团聚,亦或是熟人亲友、儿时玩伴聚起来唠两句,都是暖意融融的。如此“聚”在一起,也就有了年味,这正是每个中国人最难以割舍的温暖。
但连着好几天不断地熬夜,打牌,抽烟喝酒,吃重油重盐的东西,吃坚果、零食、鸡鸭鱼肉等,一般人很难能全身而退,要不上火、痰湿重,要不没休息好,要不胖了、更虚了……中医看来,冬季季节性因素,加上春节饮食作息不节制,吃很多高热量的食物,还要熬夜喝酒,燥邪伤身是难免的。
成都金沙医院中医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缓解的方法,一起来看看吧!
肠胃不适、食欲不振
症状表现:春节期间,人们往往摄入过多油腻、辛辣、高糖的食物,加上饮食不规律,极易加重肠胃负担。常见症状有消化不良、胃胀胃痛、恶心呕吐、便秘或腹泻等。例如,连续几天大鱼大肉,肠胃难以承受,就会出现腹胀、食欲减退的情况。
中药调理:可服用保和丸,其主要成分有山楂、神曲、半夏等,能消食和胃,有效缓解食积停滞导致的肠胃不适。对于脾胃虚弱、运化无力者,可选用参苓白术散,以健脾益气、渗湿止泻。
穴位按摩:按摩中脘穴(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中上 4 寸)、足三里(小腿外侧,犊鼻下 3 寸,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)和内关穴(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 2 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)。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,每个穴位按摩 3 - 5 分钟,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,可促进胃肠蠕动,增强消化功能。
饮食调整:节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多吃蔬菜(如菠菜、芹菜、西兰花)、粗粮(如玉米、燕麦、糙米)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帮助肠道蠕动。同时,可适量食用山楂、山药、白扁豆等健脾消食的食物,如煮山药粥、山楂茶等。
睡眠不足 生活作息紊乱
症状表现:春节期间作息紊乱,熬夜、晚睡晚起成为常态,节后生物钟难以快速调整,容易出现失眠、多梦、早醒等睡眠障碍,进而导致白天精神萎靡、注意力不集中。
中药调理:心脾两虚者,可服用归脾丸,养血安神、健脾养心;肝郁化火者,可选用龙胆泻肝丸,清肝泻火、解郁安神。
艾灸疗法:艾灸神门穴(腕部,腕掌侧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)、涌泉穴(足底,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)和百会穴(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)。睡前艾灸 15 - 20 分钟,能宁心安神、引火归元,改善睡眠质量。
生活方式调整: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。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电子设备,可在睡前半小时喝一杯温牛奶,或用温水泡脚,促进血液循环,放松身心,帮助入睡。
身体乏力 四肢酸软
症状表现:春节期间走亲访友、娱乐活动频繁,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,能量消耗过大,节后容易感到全身乏力、疲倦嗜睡、四肢酸软,做事情提不起精神。
中药调理:气血不足者,可服用八珍汤,由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组成,能补气养血;若为肝肾亏虚,可选用六味地黄丸(肾阴虚)或金匮肾气丸(肾阳虚),滋养肝肾。
食疗:多吃一些具有补气养血、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,如红枣、桂圆、黑芝麻、核桃、猪肝等。例如,可将红枣、桂圆、枸杞一起煮水饮用,或用黑芝麻、核桃煮粥食用。
运动锻炼:适当进行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。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体质,缓解身体乏力症状。建议每周进行 3 - 5 次运动,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。
体重增加 烦躁不安
症状表现:春节期间美食丰富,过量进食且缺乏运动,导致热量摄入过多,节后体重明显增加,身体出现肥胖问题,不仅影响外在形象,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。
中药调理:可选用荷叶、山楂、决明子等中药泡茶饮用,具有清热利湿、消食降脂的功效。对于痰湿体质者,可服用二陈汤合四君子汤,燥湿化痰、健脾益气,帮助排出体内痰湿,减轻体重。
穴位埋线:在足三里、三阴交(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 3 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)、天枢穴(腹部,横平脐中,前正中线旁开 2 寸)等穴位进行埋线,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,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,抑制食欲,促进新陈代谢,达到减肥的目的。
饮食与运动结合:严格控制饮食,减少高热量、高脂肪、高糖食物的摄入,增加蔬菜、水果和粗粮的比例。同时,加强运动锻炼,除了有氧运动外,还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,如深蹲、平板支撑等,增加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,帮助消耗更多热量。
以上问题均可咨询我院中医科进行专业调理
咨询电话:028-86250077
成都金沙医院中医科,汇聚资深中医专家团队,秉承治未病理念,巧妙融合中西医精髓,实现从疾病预防、病中管理到病后康复调养的全方位、全周期健康管理,科室不仅引入尖端医疗技术与设备,更深度融合传统中医精髓,涵盖针灸、推拿、拔罐等四十余种特色疗法,为患者量身打造全方位、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方案。
诊疗范围
内科常见疾病:如感冒、咳嗽、胃痛、头痛、眩晕、便秘等常见病;
妇科常见疾病:如月经不调、痛经、更年期综合征等;
儿科常见疾病:如感冒、咳嗽、发烧、腹泻、便秘、厌食等疾病;
疼痛病症:如颈椎病、腰椎病、肩周炎、腱鞘炎、痛风、各种骨关节病变等疾病;
神经类疾病:中风后遗症、神经性头痛、神经衰弱、面瘫等;
亚健康调理:胃肠功能紊乱、失眠、汗症、疲劳、肥胖、免疫力低下等疾病。
上一条 :春节过后"菊"部告急?这份护肛指南助你摆脱难言之隐
下一条 :【关注】禁毒防艾,健康未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