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到!秋季燥气当令,燥伤肺,饮食须防燥
2024-08-23
处暑,意即“出暑”。时至处暑,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“三暑”之“末暑”,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。但在我国华南,尤其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,最高气温还时常高于30℃,人们还会感受到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。
处暑-养生妙招
01、早睡早起
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此时人们应早睡早起,应比夏季多睡 1个小时。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,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。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,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,有利于缓解秋乏。午睡对于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,因为老年人气血阴阳俱亏,易出现昼不精、夜不寐的少寐现象。处暑后由于天气逐渐转凉,昼夜温差加大,早晚应适当添衣,可遵循“春捂秋冻”的养生原则,不宜一下子添得过多,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宜。适当秋冻可以提高人体肌肉关节的活动能力,能促进血液循环,另外可以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,增强抵抗力。
02、运动
处暑时节的运动可以选择爬山、散步、太极拳等运动方式,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。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,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。
03、收敛神志
处暑时人们易产生悲伤消极的情绪,不利于人体健康。因此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,做到神志安宁、情绪安静。平时可多进行听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一些安静的活动以安神定志。切忌情绪的大起大落。
处暑-防三病
01、燥在肺:易伤肺
处暑后,空气逐渐干燥,肺喜润而恶燥,此时最容易造成肺的损伤,出现干咳、咽痛、鼻出血等症状。百合、银耳、大米同煮为粥,具有润阴润燥、补肺养心、健脾生津的作用。还可按揉迎香穴20~30次,以迎香穴发酸、发胀、发热为度。
02、燥在肠:大便干结
处暑后,空气逐渐干燥,肺喜润而恶燥,此时最容易造成肺的损伤,出现干咳、咽痛、鼻出血等症状。百合、银耳、大米同煮为粥,具有润阴润燥、补肺养心、健脾生津的作用。还可按揉迎香穴20~30次,以迎香穴发酸、发胀、发热为度。
03、燥在眼:眼睛干涩
秋季干燥,燥伤阴津,所以有些人会明显感觉眼睛干涩。这中医讲,“肝开窍于目”。也就是说肝提供的血液和阴津是可以滋养眼睛的。枸杞、石斛有补益肝肾、养阴填精的功能,所以被历代医家用作养护眼睛的佳品,可以适量服用。
处暑-饮食养生
01、梨
生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的功效,特别适合秋天食用。梨还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,高血压、肝炎、肝硬化患者可以常吃梨。
02、贝母秋梨汤--化痰止咳
【原料】川贝母粉3克,雪梨1个,冰糖10克。
【做法】1、将鸭梨洗净从上三分之一处切开,挖去梨核,使梨呈内空的小碗型,放入蒸碗。2、把川贝母粉倒入梨中;把梨上部盖好,用牙签固定,在蒸碗中加入少许水和冰糖,隔水蒸约40分钟即可。
【用法】吃梨喝汤,每日1次。
【功效】润燥化痰、清肺止咳。
【禁忌】阳虚、脾胃虚寒、有寒痰、湿痰者慎用。
上一条 :白露节气灸 | 滋阴补阳正当时!